时间又进入九月,按照老传统,这本该是钢贸商们摩拳擦掌、备货待涨的“黄金期”。但眼下,市场却显得格外平静,甚至有些冷清。仓库里的库存还没完全消化,下游的订单也不见明显起色,不少圈内人都在犯嘀咕:今年的“金九银十”还能指望吗?扑朔迷离的行情如何预判? 01
从数据看现实:旺季规律正在失灵? 首先我们先看一组走势图: 2018年以及之前的9-10月,钢材市场量价齐升是大概率事件,“金九”成色往往优于“银十”,价格拉升、成交放量几乎是“标配”。 而与2020-2024年近5年期螺价格走势图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传统的“金九银十”行情正在逐渐淡化,如今市场波动更加平缓,以往那种火爆场面难再现形。 另外我们再看当下的社会库存。按照往年惯例,进入9月库存原本应该稳步下降,但最新一期产业数据显示,全国五大品种的社会库存量1095.09较上周增加17.4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9.02万吨,增幅6.7%,而钢厂库存也持续处于高位。高库存就像悬在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制约了任何价格上涨的空间。 02
需求结构已变,传统逻辑亟待更新 “金九银十”很大程度上依赖两大引擎:房地产和基建,但今时不同往日。 房地产行业“高周转”模式落幕,“保交楼”成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钢材需求从新增转向存量,用钢强度明显减弱。虽然各地基建项目仍在推进,但资金落地、项目推进的节奏明显慢于预期,实际施工强度和用钢需求均不及预期,难以形成集中式的用钢需求。 03
新动能在哪里? 传统需求放缓的同时,新的市场机会也在出现。 制造业表现出了不错的韧性。汽车、家电等行业产销回暖,带动冷轧、镀锌等板材需求。特别是在出口方面,凭借性价比优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形成了可观的钢材间接出口需求。上半年,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较快增长;家电出口和内销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相对稳健;船舶行业手持订单饱满,生产繁忙。 新能源行业成为亮点。光伏电站、风电场建设持续扩张,拉动了型钢、中厚板等品种的需求。特高压、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虽然总量尚未完全抵消建筑钢材需求下滑,但已成为市场重要支撑。 04
未来市场怎么看? 综合来看,今年九、十月份市场更可能呈现“弱平衡”格局。 供应端,虽然钢厂利润微薄,但主动大幅减产的可能性不大,产量仍将保持相对高位。 需求端,传统领域表现平平,新兴领域增长但总量有限。
预计价格将呈区间震荡走势,难有单边大涨行情。 05
如何应对? 对于钢厂来说,不能再指望旺季行情解决问题,而应该坚持按单生产、控制库存,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盈利能力。 对于贸易商来说,应谨慎操作,不宜大量囤货,可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策略,把握阶段性、区域性机会。 对于下游用钢企业来说,可以趁价格震荡期,逢低采购,降低生产成本。 总而言之,曾经的“金九银十”难以重现,但市场从不缺少机会。认清形势、调整策略,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