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如何培养废旧行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

2025-07-25 11:13120

培养废旧行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需打破 “行业低端化” 的认知偏见,构建 “多层次、全链条、产学研用融合” 

的培养体系,既输送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新人,也推动现有从业者技能升级,同时吸引跨领域人才跨界加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一、高校 “育才”:构建适配行业需求的学科体系,培养 “懂技术 + 懂产业” 的复合型人才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涉及环境工程、材料科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物联网 / 大数据)、循环经济等多领域交叉,

需高校针对性调整专业设置,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1. 设立交叉学科专业,锚定创新方向

    • 核心技术:废旧物资分拣技术(AI 视觉识别、近红外光谱)、高值化利用工艺(塑料化学解聚、金属高效提取)、

    • 环保处理技术(污染控制、碳排放核算);

    • 产业知识:废旧行业产业链逻辑(回收 - 分拣 - 处理 - 再生)、政策法规(环保标准、回收规范)、

    • 市场运营(再生产品商业化)。

    • 在传统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增设 “资源循环利用” 方向,或直接开设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 “循环经济工程” 等交叉专业,课程覆盖:

    • 案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开设 “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 研究生方向,课程结合电子废弃物拆解、

    • 再生塑料改性等实际课题,学生需参与企业合作项目才能毕业。

  2. 强化 “实践导向”,让学生 “从实验室走向车间”

    • 要求学生必修 “行业认知实习”(大二、大三阶段),深入回收网点、处理工厂、再生企业实地调研,

    • 了解分拣效率低、再生纯度不足等真实技术痛点;

    • 推动 “科研课题产业化”,鼓励学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选题(如 “如何用 AI 提升混合废纸分拣效率”),

    • 由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成果直接对接产业应用。

二、职业院校 “培能”:聚焦一线技能升级,培养 “会操作 + 能改进” 的技术骨干

行业大量一线岗位(如分拣员、拆解工、设备运维员)是技术创新的 “落地终端”,需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其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甚至参与技术改良。


  1. 开设 “订单式” 技能培训,对接企业设备需求

    • 设备操作:智能分拣系统的参数调试、故障排查;

    • 基础创新:基于实操经验提出设备优化建议(如 “如何调整传送带速度提升分拣准确率”)。

    • 职业院校与再生企业、设备厂商合作,针对智能化设备(如 AI 分拣机器人、自动化拆解线、智能回收箱)开设短期培训班,课程包括:

    • 例如:某省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再生金属企业合作,开设 “智能拆解设备运维班”,学员经 3 个月培训后直接上岗,

    • 薪资较传统拆解工提升 40%,且能参与设备厂商的用户反馈会,推动设备迭代。

  2. 推行 “1+X” 证书制度,将技能与职业发展挂钩

    • 引入 “再生资源处理师”“智能回收设备操作员” 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证书与薪资晋升、岗位晋升绑定,激励一线工人主动学习新技术。

三、校企 “协同”:搭建 “产学研用” 实践平台,让人才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单纯的课堂教育难以培养出适配行业的创新人才,需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人才在 “真问题、真项目” 中积累经验。


  1. 共建 “产学研基地”,打通 “学习 - 实践 - 创新” 链条

    • 学生实习:高年级学生在此开展毕业设计(如调试一套小型智能分拣线);

    • 员工培训:企业现有员工定期在此接受新技术轮训(如学习区块链溯源系统操作);

    • 联合攻关:校企团队针对基地内的 “试验线” 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如优化废旧锂电池拆解的安全性工艺)。

    • 企业提供场地、设备、资金,高校提供师资、科研资源,共建 “再生资源技术创新实训基地”,功能包括:

  2. 推行 “双导师制”,让产业经验走进课堂

    • 邀请再生企业技术负责人、设备厂商工程师担任高校 “产业导师”,通过讲座、 workshops、在线答疑等形式,

    • 向学生传递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如 “当前再生塑料最缺的是哪种改性技术”)、分享失败案例

    • (如 “某智能分拣项目因忽略混合垃圾特性导致落地失败”),

    • 避免学生陷入 “实验室理想化” 误区。

四、行业 “引才”:打破认知偏见,吸引跨领域人才 “跨界加入”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需要 “外脑” 注入 —— 例如用 AI 优化分拣需要计算机人才,用区块链做溯源需要信息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往往对行业了解有限,需通过 “破除偏见 + 创造机会” 吸引其加入。


  1. 强化行业价值传播,提升 “职业吸引力”

    • 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可联合媒体打造 “再生技术创新者” IP,宣传优秀人才故事:

    • 如 “95 后工程师用 AI 让旧衣服再生率提升 50%”“材料学博士研发的再生塑料替代进口原料,打破国外垄断”,

    • 让公众意识到这是一个 “技术密集、有社会价值(环保)、

    • 有商业前景(循环经济)” 的行业。

    • 企业可推出 “循环经济创新奖”,对做出技术突破的人才给予高额奖金、股权激励,甚至支持其独立创业(如孵化细分领域技术公司)。

  2. 搭建 “跨界合作平台”,降低入门门槛

    • 举办 “再生资源技术创新大赛”,面向计算机、物联网、材料等专业学生 / 从业者开放,设置 “技术解决命题”

    • (如 “如何用大数据预测社区废旧物资产生量”),

    • 优胜者可获得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机会;

    • 企业与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共建 “联合创新中心”,例如再生企业与 AI 公司合作开发分拣算法,

    • 让 AI 工程师在项目中深入了解行业,逐步转型为 “懂 AI + 懂再生” 的复合人才。

五、政策 “扶才”:通过资金与机制保障,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1. 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 政府对高校交叉专业建设、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补贴(如按学生人数或项目投入提供 50% 经费支持);

    • 对企业开展员工技术培训的费用,给予税收抵免(如培训费用 100% 计入成本税前扣除),鼓励企业主动投入人才升级。

  2. 建立 “人才评价绿色通道”

    • 打破 “唯学历” 评价体系,对一线技术工人(如通过经验优化拆解工艺、提升回收率的老员工),

    • 可凭技术成果(如专利、工艺改进方案)认定为 “技能人才”,享受与高校毕业生同等的职称晋升、落户优惠等待遇。

总结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是 **“让人才懂行业、让行业容人才”**:既要通过教育体系输送专业能力,

也要通过实践平台积累产业经验,更要通过价值重塑和政策支持,让人才愿意扎根、有动力创新。

只有当 “懂技术、懂产业、有热情” 的人才持续涌入,行业才能真正突破技术瓶颈,从 “低水平内卷” 走向 “高质量循环”。


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show.php?itemid=54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