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废旧行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需打破 “行业低端化” 的认知偏见,构建 “多层次、全链条、产学研用融合”
的培养体系,既输送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新人,也推动现有从业者技能升级,同时吸引跨领域人才跨界加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涉及环境工程、材料科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物联网 / 大数据)、循环经济等多领域交叉,
需高校针对性调整专业设置,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设立交叉学科专业,锚定创新方向
在传统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增设 “资源循环利用” 方向,或直接开设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循环经济工程” 等交叉专业,课程覆盖:
案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开设 “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 研究生方向,课程结合电子废弃物拆解、
再生塑料改性等实际课题,学生需参与企业合作项目才能毕业。
强化 “实践导向”,让学生 “从实验室走向车间”
要求学生必修 “行业认知实习”(大二、大三阶段),深入回收网点、处理工厂、再生企业实地调研,
了解分拣效率低、再生纯度不足等真实技术痛点;
推动 “科研课题产业化”,鼓励学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选题(如 “如何用 AI 提升混合废纸分拣效率”),
由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成果直接对接产业应用。
行业大量一线岗位(如分拣员、拆解工、设备运维员)是技术创新的 “落地终端”,需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其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甚至参与技术改良。
开设 “订单式” 技能培训,对接企业设备需求
职业院校与再生企业、设备厂商合作,针对智能化设备(如 AI 分拣机器人、自动化拆解线、智能回收箱)开设短期培训班,课程包括:
例如:某省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再生金属企业合作,开设 “智能拆解设备运维班”,学员经 3 个月培训后直接上岗,
薪资较传统拆解工提升 40%,且能参与设备厂商的用户反馈会,推动设备迭代。
推行 “1+X” 证书制度,将技能与职业发展挂钩
单纯的课堂教育难以培养出适配行业的创新人才,需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人才在 “真问题、真项目” 中积累经验。
共建 “产学研基地”,打通 “学习 - 实践 - 创新” 链条
学生实习:高年级学生在此开展毕业设计(如调试一套小型智能分拣线);
员工培训:企业现有员工定期在此接受新技术轮训(如学习区块链溯源系统操作);
联合攻关:校企团队针对基地内的 “试验线” 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如优化废旧锂电池拆解的安全性工艺)。
推行 “双导师制”,让产业经验走进课堂
邀请再生企业技术负责人、设备厂商工程师担任高校 “产业导师”,通过讲座、 workshops、在线答疑等形式,
向学生传递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如 “当前再生塑料最缺的是哪种改性技术”)、分享失败案例
(如 “某智能分拣项目因忽略混合垃圾特性导致落地失败”),
避免学生陷入 “实验室理想化” 误区。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需要 “外脑” 注入 —— 例如用 AI 优化分拣需要计算机人才,用区块链做溯源需要信息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往往对行业了解有限,需通过 “破除偏见 + 创造机会” 吸引其加入。
强化行业价值传播,提升 “职业吸引力”
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可联合媒体打造 “再生技术创新者” IP,宣传优秀人才故事:
如 “95 后工程师用 AI 让旧衣服再生率提升 50%”“材料学博士研发的再生塑料替代进口原料,打破国外垄断”,
让公众意识到这是一个 “技术密集、有社会价值(环保)、
有商业前景(循环经济)” 的行业。
企业可推出 “循环经济创新奖”,对做出技术突破的人才给予高额奖金、股权激励,甚至支持其独立创业(如孵化细分领域技术公司)。
搭建 “跨界合作平台”,降低入门门槛
举办 “再生资源技术创新大赛”,面向计算机、物联网、材料等专业学生 / 从业者开放,设置 “技术解决命题”
(如 “如何用大数据预测社区废旧物资产生量”),
优胜者可获得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机会;
企业与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共建 “联合创新中心”,例如再生企业与 AI 公司合作开发分拣算法,
让 AI 工程师在项目中深入了解行业,逐步转型为 “懂 AI + 懂再生” 的复合人才。
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建立 “人才评价绿色通道”
废旧行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是 **“让人才懂行业、让行业容人才”**:既要通过教育体系输送专业能力,
也要通过实践平台积累产业经验,更要通过价值重塑和政策支持,让人才愿意扎根、有动力创新。
只有当 “懂技术、懂产业、有热情” 的人才持续涌入,行业才能真正突破技术瓶颈,从 “低水平内卷” 走向 “高质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