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198家钢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

2025-08-05 14:18420

据中钢协网站消息,8月2日,有3家钢企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为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天津铁厂有限公司和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8月4日发布的信息,自2020年8月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工作。截至8月2日,已有198家企业在钢协网站进行公示。

经济日报消息:近日举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钢铁企业的代表围绕“深化减污降碳协同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主题展开探讨。与会者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把超低排放从“蓝图”变成了现实,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为全球钢铁业减污降碳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运营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0日,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据测算,到今年年底要实现超过80%的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钢铁行业还需再投资2000亿元左右。

“我们要坚持不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收官之年的目标任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强调,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超低排放成绩,持续巩固成果,做到长效保持。要充分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同频共振”,在实现高标准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同时,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不断降低治理设施运行成本,降低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走在超低排放改造前列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绿色成效,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非重点区域部分企业由于环保设施配置良莠不齐、经营压力较大,超低排放改造进展缓慢。环保成本的差异加剧了企业不公平竞争。

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刘炳江表示,一时的改造容易,长期的保持更难。因此,应谋划一套更灵活、更可持续的管理体系,要用硬标准和软激励“两条腿走路”,确保所有企业在统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让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实现“减排即获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金明红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处于减量发展与深度转型时期,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行业节能降碳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行业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减煤改造,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自2021年电力行业首批纳入后,碳市场首次扩围。

“我国碳市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3种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约3700家,年覆盖排放量80亿吨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多来,总体平稳有序,市场机制作用初步显现,首次在全国层面压实了企业降碳责任,有力推动企业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

据介绍,长流程钢铁企业是钢铁行业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由此成为全国碳市场重点管理企业。根据2023年全国钢铁行业经核查排放量,长流程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钢铁生产企业约98%。时下,钢铁行业碳市场扩围仍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减排与增长平衡难等问题,应从分阶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额缺口、优化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三方面统筹推进。

逯世泽提出,下一步,钢铁行业应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议早动手、早准备,积极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发展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水平,尽快实现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也为进入全国碳市场打好基础。此外,要尽快熟悉市场规则,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加强企业能力建设。

从全国碳市场总体架构看,包括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市场机制研究部室主任、副研究员刘海燕表示,与强制碳市场不同,自愿碳市场是建立在企业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议钢铁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助力企业有效降低履约成本、科学配置碳资产、获取减排贡献收益,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show.php?itemid=81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