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政府可以出台哪些政策来支持“互联网+回收”模式的发展?

2025-07-18 09:36220

政府可通过多层次政策组合支持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发展,涵盖法规保障、资金激励、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全链条,具体政策框架如下:

一、强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专项立法与行业规范
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明确 “互联网 + 回收” 企业资质认证、数据安全、环保责任等要求。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将 “互联网 + 回收” 纳入国家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并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同时,需建立智能回收设备技术标准(如实时称重精度、数据接口规范),保障设备兼容性与监管统一性。

税收政策优化

1. 反向开票机制:推广税务总局 “反向开票” 政策,允许资源回收企业为自然人开具增值税发票,解决前端回收无票抵扣难题。例如,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抵扣进项税额,并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降低税负成本。

2. 所得税优惠:对智能分拣设备投资给予加速折旧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120%,鼓励技术创新。

二、构建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

1. 

财政补贴与专项基金

2. 

1. 设备购置补贴:对智能回收箱、AI 分拣系统等硬件给予 30%-50% 的购置补贴。如武汉市供销社通过政府奖补 700 万元,撬动社会投资近亿元,建成 2009 台智能回收箱,覆盖 40 余万户居民。

2. 低值可回收物专项补贴:对废玻璃、废塑料等低价值品类给予再生利用补贴。例如,厦门对低值塑料加工为工业原料的企业年处理量超 3.5 万吨给予专项支持。

3. 以旧换新补贴: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如湖北省对家电以旧换新按成交价 10% 补贴(单件最高 1000 元),并对回收企业按废旧家电类型给予 10-100 元 / 台的回收补贴。

绿色金融创新

3. 

1. 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例如,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再生砖生产获得 3678 吨碳减排量,价值超 10 万元,未来可通过碳交易提升收益。

2. 供应链金融:针对回收企业现金流特点,推出应收账款保理、订单融资等服务,缓解资金压力。

三、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1. 智能回收网络:支持物联网、AI 算法优化回收流程。例如,西安 “经发分类收” 平台通过 AI 路径规划降低物流成本 30%,厦门分拣中心采用近红外识别技术,每小时处理 5-6 吨低值垃圾,准确率达 95%。

2. 智能设备升级:鼓励企业研发集成实时称重、自动分类、数据追踪功能的智能回收箱。如九华集团智能回收箱实现 24 小时运营、金额自动累积,并支持 3 公斤以上物品预约上门回收。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构建覆盖回收、运输、分拣、处置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例如,文山州 “供销合作社回收” 小程序通过定位、导航、在线结算优化回收路径;虎哥公司 “智慧监管一张网” 实时监控回收数据,为碳汇计算和行业管理提供依据。政府可要求企业接入省级固废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动态监管。

四、培育市场需求与产业链延伸

1. 

政府采购与再生材料应用

2. 

1. 强制采购政策:将再生建材、再生塑料等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目录。例如,北京装修垃圾处置中心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建材,纳入市政工程采购范围。

2.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要求家电、汽车等生产企业建立逆向回收体系,通过 “互联网 + 回收” 平台对接用户,承担废旧产品回收责任。如国务院文件明确推进家电、电子产品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

二手交易与高附加值开发

1. 二手交易平台支持:鼓励 “互联网 + 二手” 模式,如闲鱼通过 C2B2C 促进闲置流转,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 50%。政府可对二手平台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交易成本。

2. 再生材料认证:建立再生材料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国际互认。例如,转转集团累计碳减排 411.3 万吨,未来可通过碳交易提升收益。

五、激励用户参与与环保意识提升

多层次激励机制

1. 

1. 经济激励:采用积分、现金即时结算等方式。如文山州用户订单完成后可即时提现,虎哥公司 “环保金” 兑换率达 91.8%。

2. 碳积分体系:将回收行为转化为碳积分,用于兑换公共服务或商品。例如,双流区 “碳中和” 小屋通过智能称重给予现金 + 积分,积分可兑换地铁卡、景区门票,月均碳减排 20 吨。

教育与社区共建

1. 宣传教育:将循环经济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并通过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回收理念。如进贤县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游戏互动提升居民认知。

2. 社区回收网络:支持物业、志愿者建立 “回收驿站”,如闲鱼在杭州、上海开设循环商店,提供寄卖服务并举办潮玩首发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六、推动绿色金融与碳交易融合

碳交易市场对接
认证再生产品碳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市场交易。例如,宁波建筑垃圾碳交易案例中,再生砖生产获得的 3678 吨碳减排量价值超 10 万元。政府可引导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足迹可追溯,提升碳资产可信度。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碳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如转转集团通过碳减排量质押获得低息贷款,支持回收网络扩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回收企业提供无抵押绿色信贷,利率下浮 20BP。

七、区域协同与长效监管

跨区域资源整合
建立区域废弃物循环利用联盟,共享分拣中心、物流网络。例如,云南省通过 “社企联合” 模式建成州县乡三级回收网络,覆盖 300 余户机构。政府可协调跨区域数据互通,避免重复建设。

1. 

2. 

动态监管与风险防控

3. 

1. 大数据风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回收全流程溯源,防止虚开发票、套取补贴等行为。如湖北省要求平台建立反套现机制,对违规行为移交公安部门。

2. 绩效评估:定期对回收企业的碳减排量、资源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建立红黑名单制度,淘汰低效企业。

结语

政府需通过 “立法保障 + 资金激励 + 技术赋能 + 市场培育” 的组合拳,构建 “政策引导 - 企业运营 - 公众参与” 的良性循环。例如,国务院《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意见》明确到 2025 年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 4.5 亿吨,为 “互联网 + 回收” 提供了明确目标。通过上述政策协同,可加速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show.php?itemid=49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