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唐山成河北首个万亿之城!

   2025-08-28 1000
导读

1976年7月28日,7.8级强震将唐山这座“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瞬间夷为平地。23秒内,95%的建筑坍塌,24万生命消逝。当时没人能想到,49年后的这里会成为年产1.2亿吨粗钢、GDP突破万亿的“世界钢都”。从第一炉“抗震志气钢”到全球最清洁钢厂,从震后废墟到环渤海经济支点,唐山钢铁的重生史,正是中国工业韧性的最佳诠释。震

1976年7月28日,7.8级强震将唐山这座“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瞬间夷为平地。23秒内,95%的建筑坍塌,24万生命消逝。当时没人能想到,49年后的这里会成为年产1.2亿吨粗钢、GDP突破万亿的“世界钢都”。从第一炉“抗震志气钢”到全球最清洁钢厂,从震后废墟到环渤海经济支点,唐山钢铁的重生史,正是中国工业韧性的最佳诠释。

震后重生:

钢铁意志托起城市骨架

唐山,这座被钢铁深深烙印的城市,钢铁工业的火种早在20世纪初便已播下。1925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成功试炼出华北第一炉钢,这一开创性的事件,照亮了唐山钢铁工业的前行之路。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唐山凭借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钢铁产业蓬勃发展,彼时的唐山钢铁产业一片繁荣。1949年,唐山市工业总产值仅1.12亿元,到1975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9.41亿元,是1949年的26.26倍。

然而,1976年7月28日的这场强震,让一切繁华戛然而止。地震发生时,唐钢18229名职工中1788人遇难,8602名职工家属不幸离世,机器设备被严重破坏,固定资产损失约三分之一,无数钢铁工人失去亲人和挚友。

但唐山人骨子里的坚韧在灾难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唐钢人没有被天灾吓倒,掩埋好亲人,擦干眼泪,迅速投入恢复生产建设,厂区随处可见包着纱布工作的工人。当时,与唐钢相邻的炼油厂因地震导致重油泄漏,部分流入了唐钢的晾水池,炼钢必须用水,这些重油须尽快清除。王庆利和工友们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一铲子一铲子往外捞重油,黏腻的黑色重油糊在脸上、身上,因为震后缺水,几天都无法清洗。这种“守炉餐,伴炉眠”的拼劲,催生出震后28天的奇迹——1976年8月25日,第一炉“抗震志气钢”喷涌而出。那火红的钢水,是钢铁人眼里的泪光,更是心中不灭的希望。这一炉钢随即用于搭建抗震棚和临时医院,是钢铁产业复苏的希望之光,也是唐山人向命运抗争的宣言。

这种重生力量源自全国支援的暖流。震后4天内,10万解放军、2万医务人员和3万技术工人星夜驰援,开滦煤矿工人李玉林驾驶救护车闯中南海报信的壮举,成为全国救援的动员令。

震后第10天,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电网并网发电;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不到半个月,重建唐山的规划开始启动;震后一年,工业生产全面恢复;震后第二年,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

风雨多经志弥坚。短短10年,一个更加繁荣的新唐山涅槃重生,傲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激励着英雄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的钢铁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唐山钢铁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震后的唐钢积极发展生产,1979年被列入河北省企业扩权试点单位,试行企业利润留成办法。1982年在全公司实行了承包经济责任制。1985年拨改贷政策在全国各行业全面推行,为企业建设资金筹措开辟了新途径。唐钢根据这一政策,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改扩建总体规划,于1986年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七五”“八五”期间,唐钢针对缺铁、少矿、无焦的矛盾,以扩建炼铁一二期工程为重点,先后建成2座铁矿山、7座群采矿山、2座36孔焦炉、2座1260m³高炉、6套连铸机,并从国外引进1套高速线材轧机、1套连续式棒材轧机,形成了铁钢材200万吨配套的生产能力,改变了唐钢缺少钢前工序的状况,由省级先进企业跨入全国先进企业行列。

民营资本的涌入为唐山钢铁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更添发展活力。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而唐山凭借其无可替代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成为了民营钢企茁壮成长的沃土。彼时,唐山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丰富,境内的开滦煤矿等为钢铁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支撑;同时,周边地区铁矿资源密集,为钢铁冶炼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更重要的是,唐山拥有京唐港、唐山港等重要港口,这些港口不仅能够便捷地运输原材料和成品,还能将产品辐射到更广阔的市场,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到“十二五”期间,唐山的钢铁产量约占全省一半、全国1/7强,2005年,唐山贡献了河北一半的钢铁产量,当年GDP突破2000亿元登顶河北。围绕钢铁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为唐山经济腾飞做出贡献。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抗震精神与市场活力的化学反应——就像震后重建时那样,唐山人总能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势能。

高速发展背后的

转型压力与去产能

随着时代发展,唐山钢铁产业的传统模式弊端显现。钢铁产能过剩,大量产品积压,阻碍经济转型升级。传统生产模式高耗能、高污染,天空被雾霾笼罩,河流受污染,生态环境严峻,资源拉动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2013年成为唐山钢铁的转折点。当年全国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唐山承受着“雾霾重灾区”的压力。

“三个努力建成”的指示,为唐山发展指明方向。唐山认识到必须向可持续发展型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精、尖转变,实现绿色转型。

2016年,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唐山在钢铁行业开展去产能,倒逼产业转型。这一年,唐山钢铁产业迈过关键门槛,新动能显现,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生产总值达6306.2亿元。作为钢铁重镇,唐山去产能任务艰巨,约占全国一半、全省2/3。根据相关方案,到2017年底,唐山市要化解炼钢产能4000万吨、炼铁产能2800万吨。这意味着关闭部分企业,减少大量就业岗位,影响收入,面临诸多挑战。

但唐山没有退缩。到2016年底,已累计化解炼钢产能3140万吨、炼铁产能1873万吨;2017年,化解炼钢产能1006万吨、炼铁产能570万吨。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第三产业增长10.9%,高于一产和二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8年,唐山制定去产能工作方案,与县区签订责任书。在其他领域,压减任务也精准落实。

2018年8月13日,国丰钢铁拆除相关设备,涉及大量产能。老工人们虽不舍,但明白这是为长远发展。通过这些举措,唐山为培育新产能、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创造条件,腾出发展空间。同时,唐山谋划构建“4+5+4”现代产业体系,市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扶持相关产业。2013年以来,唐山累计压减炼钢产能496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

绿色转型:

从“黑烟囱”到生态钢厂

近年来,唐山钢铁产业在绿色发展上成效显著。河钢唐钢率先破局:拆除3座450立方米高炉,腾出的土地占厂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全部进行绿化。斥资31.8亿元实施32项节能减排项目,二次能源自发电比例占总用电量的75%以上,年增效3亿余元。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年节水量可注满一个西湖。唐钢在绿色转型之路上的成功探索,也使全市传统产业增添了转型信心。

据悉,唐钢公司2020年迁至河北乐亭经济开发区后,全面升级设备技术,实现冶炼精度、效率及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基建桥梁等领域,不仅覆盖国内市场,更出口至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A级环保绩效企业、全国第一批绿色工厂。

众多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引入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在废气处理上,采用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在废水处理上,建立完善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厂区环境改善,绿树成荫。目前,唐山培育出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省级绿色工厂,实现绿色工厂全覆盖。2024年,唐山市完成26家在产钢铁企业全面创A,数量全国第一。

智能化与高端化:

老经验遇上新科技

在智能化浪潮中,唐山钢铁产业积极拥抱新技术。2024年,唐山市政府与百度智能云签署协议,共建钢铁行业大模型。百度智能云团队挖掘资深炼钢工人“看火炼钢”经验训练大模型,将经验数字化。通过融合深度学习算法与工业软件,实现从“经验炼钢”到“AI炼钢”的跨越,把“火候”转化为数字指令。测算显示,运用大模型炼钢,每吨可节省成本约30元,该方案将向更多企业推广。

2024年8月1日,百度智能云与唐山高新区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凤凰智谷”大模型赋能中心在唐山高新区落成并投运,聚焦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大模型技术支持,加速AI大模型推广和行业应用落地。唐山市将与百度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大模型技术成熟度,重点配强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着力降低大模型开发成本,以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全国首创的钢铁类大模型——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首次亮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涵盖了原料、铁前、炼铁、炼钢、轧钢、销售等全流程,涉及钢铁产业142个全链条生产应用场景模型,赋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模型与钢铁企业,已经擦出了火花。

“鑫达钢铁—河北钢谷”“纵横钢铁—用友网络”“承德钒钛—河钢数字、河钢材料院、中国移动”……在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展区,参展企业均为钢铁企业与科技公司成组出现,共同展出专业模型。

在唐山,大模型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从钢铁产业延伸到更多传统产业。统计显示,唐山市近80%的钢铁企业已开展大模型试点或实现局部应用。

万亿密码:

钢铁与港口的协同跃迁

2024年,唐山以10003.9亿元GDP成为河北首个万亿城市,钢铁与港口构成的“双引擎”功不可没。在渤海湾畔,唐山港已建成40万吨级泊位,2023年吞吐量达8.42亿吨居全球第二,其中钢铁制品出口量占全国15%。这种“钢铁+港口”的协同效应,让唐山钢铁的物流成本较内陆企业低12%-15%。

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首钢搬迁调整的重要载体,在唐山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公司拥有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前列。首钢京唐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还吸引了众多配套企业落户曹妃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948项亿元以上项目

从2014年至2024年12月底,唐山市共实施亿元以上与京津合作项目948项,总投资606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17.75亿元以上。承接京津疏解转移项目个数、总投资均居全省前列。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唐山钢铁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发展。

央媒聚焦

唐山钢铁行业

央视《新闻联播》发布《“万亿之城”迎来新成员,为何是唐山?》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工业基础雄厚。工业是唐山的立市之本,唐山正积极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

唐山素有“钢都”之称,钢铁产业,久负盛名。而如今,唐山致力于打造“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三大支柱,不断提升钢铁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唐山还在新能源领域发力,无限“风”“光”,为其低碳转型注入动力。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畿大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身为河北首座“万亿之城”,唐山担当作为,乘势而上,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推动京津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站在49周年的节点回望,唐山钢铁的蜕变远超产能数字的增长。从震后28天炼出的救命钢,到如今支撑“中国制造”的高端材;从浓烟滚滚的轧钢车间,到草木葱茏的智慧工厂,这座城市用钢铁的熔点丈量重生的高度,用产业的升级诠释发展的韧性。真正的钢铁不是冷硬的金属,而是一个民族在灾难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这或许正是唐山给予世界的启示——毁灭与重生之间,只隔着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未来,唐山钢铁产业将继续弘扬抗震精神,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机遇与挑战,持续推进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质化转型,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融入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相信唐山钢铁产业将续写辉煌,为我国钢铁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szyhs.cn/news/show.php?itemid=1114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或违规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