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7 月 24 日行业动态及近期政策趋势,废旧回收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市场价格波动与供需变化
废铜价格持续上涨:全国 20 个主要回收区域均价达 72542 元 / 吨,环比涨幅 0.21%,区域价差缩至 80 元 / 吨(创年内最小波动)。
这一走势受沪铜主力合约突破 80000 元 / 吨支撑,冶炼厂采购比例提升,废铜杆企业开工率增至 75%。高纯度品类(如 1# 光亮铜线)均价 72560 元 / 吨,
较普通紫杂铜溢价 150 元 / 吨,反映精炼厂对原料品质要求升级。
其他金属价格动态:
废铝:7 月 3 日数据显示废铝线回收价 15800-17000 元 / 吨,但 7 月 24 日价格因环保检查导致华北供应收缩,局部地区涨幅达 180 元 / 吨。
废铁:7 月 23 日河北、天津等地废钢价格在 2000-2500 元 / 吨区间波动,受大基建需求拉动,铸造厂采购量增加。
废纸价格趋稳:安徽黄板纸(>95%)7 月 23 日价格为 1520 元 / 吨,合肥地区黄板纸价格在 1400-1850 元 / 吨之间,预计 7 月 24 日延续稳定态势。
二、政策驱动与产业链整合
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截至 7 月 23 日,全国 12 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销售超 1.09 亿台,手机等数码产品销售超 7400 万件,
电动自行车换购近 906 万辆。美的、格力等企业通过与格林循环、长虹格润等合作,构建 “回收 - 拆解 - 再生” 闭环链条,年减碳超 5 万吨。
政策补贴范围从 “8+N” 扩展至 “12+N”,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围。
动力电池回收加速布局:宁德时代联合艾伦基金会推动电池回收计划,通过换电站布局回收网络,应对欧盟新电池法(2027 年碳足迹披露要求)。
行业预测 2025 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突破 100 万吨,上海将于 7 月 29-31 日举办动力电池回收展览会,聚焦梯次利用与绿色拆解技术。
地方监管强化:四川省商务厅 5 月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实施办法》,要求拆解企业融入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推动高值循环利用。
江苏、广东等地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拆解与环境污染行为。
三、技术创新与行业痛点
智能化管理升级:河南循环科技申请 “废旧物资拆解回收再利用管理系统” 专利,通过 AI 技术实现废物价值评估、智能仓储与质量检测,
提升资源回收效率。四川长虹格润采用绿色物流可追溯管理,形成全链条数字化闭环。
货源短缺与规范缺失:尽管政策推动行业增长,但新兴废物(如光伏板、动力电池)回收滞后,导致 “有厂无货” 现象突出。
部分回收网点存在消防隐患与环境污染风险,青海等地公益诉讼暴露行业无序乱象。
安全事故频发:7 月 24 日佛山一废品站因拆解不明金属物引发爆炸,工人全身被炸伤,反映行业安全管理漏洞。专家呼吁加强无证作业监管,严格执行高危品分类存储制度。
四、区域动态与地方规划
成都新津区推进网点建设:根据 2023 年规划,新津区计划到 2025 年建成 102 个标准回收网点,综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 80%。
目前正通过 “两网融合” 模式(垃圾分类与再生回收协同)优化布局,引入智能自助型回收设施。
废铜区域价差收窄:成都地区废铜价格涨幅较小(+100 元 / 吨),因华南、西南地区进口量增加,港口库存回升至 3.2 万吨,压制本地价格弹性。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短期市场预测:废铜价格预计维持 72500-72800 元 / 吨震荡,8 月传统消费旺季或推动空调、汽车行业补库需求。
动力电池回收将成为技术密集、资本角逐的新蓝海。
政策建议:
完善再生材料认证与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加大回收端补贴力度,鼓励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解决个体回收户散乱问题。
强化安全培训与常态化执法,建立回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策略:建议关注动力电池、光伏板等新兴领域,同时通过技术升级(如湿法冶金替代火法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