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价格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
废铜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力机制
沪铜主力合约突破 80000 元 / 吨整数关口,直接拉动废铜价格跟涨。冶炼厂采购比例提升至 75%,反映出精炼厂对原料的旺盛需求。
华北地区因环保检查升级导致废铜回收量下降 12%,供应收缩进一步加剧市场紧张。此外,高纯度废铜(如 1# 光亮铜线)较普通紫杂铜溢价 150 元 / 吨,
体现了精炼厂对原料品质的严苛要求,推动优质废铜价格走强。
废铝价格的区域分化逻辑
华北地区因环保检查导致供应收缩,局部地区涨幅达 180 元 / 吨,而华南、西南地区因进口量增加(港口库存回升至 3.2 万吨),价格涨幅受限。
佛山等地废铝价格普遍下跌 50 元 / 吨,反映出不同区域在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和进口资源补充上的差异。
废铁价格的基建需求拉动
河北、天津等地废钢价格在 2000-2500 元 / 吨区间波动,大基建项目(如交通、市政工程)的集中开工显著增加了铸造厂采购量。
政策层面,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力度,间接刺激废铁回收需求。
废纸价格的供需平衡态势
安徽黄板纸(>95%)价格稳定在 1520 元 / 吨,合肥地区价格区间收窄至 1400-1850 元 / 吨,
主要得益于再生纸企业库存消化完毕和下游包装需求季节性回暖。
二、政策与监管的直接影响
以旧换新政策的双向传导效应
截至 7 月 23 日,全国 12 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销售超 1.09 亿台,直接增加废旧家电拆解量。政策补贴范围从 “8+N” 扩展至 “12+N”,推动废塑料、
废金属等再生材料需求上升。同时,格林美、长虹格润等企业通过构建 “回收 - 拆解 - 再生” 闭环,年减碳超 5 万吨,反映出政策对产业链整合的促进作用。
地方监管强化的区域冲击
四川省商务厅要求拆解企业融入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江苏、广东等地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非法拆解,导致部分地区废金属流通效率下降。
例如,江苏报废机动车回收专项整治推动合规企业订单增加,带动废钢价格局部上涨。
安全事故与环保检查的短期扰动
7 月 24 日佛山废品站爆炸事件引发行业对安全管理的关注,部分地区临时加强对回收网点的消防和危废处置检查,导致废金属流通量短期减少。
华北地区环保检查升级,中小型再生铜加工企业停工比例达 30%,进一步压缩废铜供应。
三、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创新的长期作用
动力电池回收的战略布局加速
宁德时代联合艾伦基金会推动电池回收计划,格林美与瑞浦兰钧能源签署协议构建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应对欧盟新电池法(2027 年碳足迹披露要求)。
行业预测 2025 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突破 100 万吨,技术密集型企业(如湿法冶金工艺)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智能化管理提升行业效率
河南循环科技申请 “废旧物资拆解回收再利用管理系统” 专利,通过 AI 技术实现废物价值评估和智能仓储,降低人力成本 15%-20%。
四川长虹格润采用绿色物流可追溯管理,形成全链条数字化闭环,提升回收效率 30% 以上。
货源短缺与规范缺失的结构性矛盾
新兴废物(如光伏板、动力电池)回收滞后,导致 “有厂无货” 现象突出。部分回收网点存在消防隐患与环境污染风险,
青海等地公益诉讼暴露行业无序乱象,反映出政策执行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落差。
四、区域市场的差异化表现
成都新津区的网点建设效应
新津区通过 “两网融合” 模式优化回收布局,引入智能自助型回收设施,综合回收利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
废铜价格涨幅较小(+100 元 / 吨),因华南、西南地区进口量增加压制本地价格弹性。
废铜区域价差收窄的深层原因
全国废铜区域价差缩至 80 元 / 吨(创年内最小波动),主要得益于跨区域物流效率提升(如铁路专线开通)和进口废铜资源的均衡分配。
南阳、西安等地因本地冶炼厂集中,废铜采购价较苏州、合肥高 80 元 / 吨。
五、未来趋势与风险提示
短期市场预测
废铜价格预计维持 72500-72800 元 / 吨震荡,8 月传统消费旺季或推动空调、汽车行业补库需求。动力电池回收将成为技术密集、
资本角逐的新蓝海,湿法冶金企业利润空间有望扩大。
政策建议
完善再生材料认证与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加大回收端补贴力度,鼓励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解决个体回收户散乱问题。
强化安全培训与常态化执法,建立回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策略
建议关注动力电池、光伏板等新兴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如湿法冶金替代火法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
同时,企业需密切跟踪 LPR 利率调整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规避汇率波动对进口废金属成本的影响。
总结
7 月 24 日废旧回收行业价格波动是期货市场联动、政策驱动、区域监管及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短期看,废铜、废铝价格受环保检查和进口资源影响较大;中长期则需关注动力电池回收、智能化管理等结构性变革带来的行业重塑。
企业需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平衡,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