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优势和挑战有哪些?

   2025-07-27 180
导读

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即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低速车等场景二次使用)是实现“双碳” 目标与资源循环的关键路径,其优势显著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具体如下:一、核心优势资源循环与成本优化动力电池含锂、钴、镍等稀缺金属,梯次利用可延长其生命周期(通常退役时仍有 70%-80% 容量),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例如,1GWh

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即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低速车等场景二次使用)是实现 

“双碳” 目标与资源循环的关键路径,其优势显著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具体如下:

一、核心优势

资源循环与成本优化

动力电池含锂、钴、镍等稀缺金属,梯次利用可延长其生命周期(通常退役时仍有 70%-80% 容量),

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例如,1GWh 梯次电池可替代约 5000 吨原生锂资源消耗。同时,

梯次电池成本仅为新电池的 30%-50%,能大幅降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设备投入,推动相关产业商业化落地。

环保价值突出

避免退役电池无序丢弃导致的重金属(如钴、镍)和电解液(含氟化物、有机溶剂)污染。

据测算,1 块 20kWh 退役电池若直接填埋,可能污染约 1000 立方米土壤;而梯次利用可减少 90% 以上的环境风险,

同时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直接回收冶炼减少约 40% 能耗)。

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梯次电池在储能领域(如户用储能、基站备电)、低速交通工具(电动叉车、观光车)、分布式微电网等场景需求旺盛。

例如,中国铁塔已利用 10 余 GWh 梯次电池建设通信基站备电系统,降低运营成本超 30%;欧洲部分储能项目采用梯次电池,度电成本降至 0.3 元以下,性价比优势显著。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各国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要求车企建立梯次利用体系),

叠加全球储能市场年增速超 30%,梯次电池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容,商业化潜力巨大。

二、主要挑战

电池一致性与安全性难题

退役电池来自不同品牌、型号,循环次数、衰减程度差异大(容量差可能达 20% 以上),直接影响梯次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

此外,电池老化可能导致内部短路、热失控风险,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检测、分选和均衡管理(单块电池检测成本约 50-100 元),否则易引发安全事故。

标准体系与技术瓶颈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电池编码规则(追溯来源)、检测指标(容量、内阻、循环寿命)、梯次产品安全标准等尚未完全统一,

导致跨企业、跨区域利用难度大。技术上,快速无损检测电池状态(如 10 分钟内完成全面评估)、

高效重组(如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场景)的技术尚未普及,制约规模化应用。

经济性与商业模式模糊

虽然梯次电池原材料成本低,但检测、分选、重组、运维的综合成本较高,部分场景下性价比不及新电池(如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储能电站)。

此外,回收渠道分散(退役电池回收率不足 60%)、梯次产品市场接受度低(用户担心寿命和安全),导致商业模式难以闭环。

责任主体与监管空白

退役电池所有权归属复杂(车企、用户、回收企业等),梯次利用后的质量责任界定模糊,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易引发纠纷。

同时,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简化检测流程,导致劣质梯次电池流入市场,加剧行业乱象。

总结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的 “必选项”,其成本与环保优势已得到验证,但需通过技术突破(如 AI 快速检测、智能均衡管理)、

标准统一(跨行业通用规范)、政策加码(补贴与强制回收制度)及商业模式创新(“以租代买”“梯次 + 回收” 联动)破解瓶颈。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规模扩大,梯次利用有望成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增长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szyhs.cn/news/show.php?itemid=606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或违规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