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障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经济模式优化、用户参与度提升、市场需求拓展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的绿色循环生态。以下是具体策略: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行业规范
完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
政府需制定长期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例如,商务部等 9 部门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增长 15% 以上,
并鼓励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通过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建设典型城市等措施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同时,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回收企业资质认证、环保标准及数据安全规范,确保行业健康有序运行。
推动碳交易与绿色金融融合
借鉴宁波建筑垃圾碳交易案例,将回收过程中的碳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市场交易,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例如,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生产再生砖获得 3678 吨碳减排量,
价值超 10 万元。政府可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如碳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为回收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二、深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赋能
智能化回收网络建设
利用物联网、AI 算法优化回收流程。例如,西安经发环境的 “经发分类收” 平台通过 AI 路径规划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30% 以上;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采用近红外光学识别技术,
每小时处理 5-6 吨低值垃圾,准确率达 95%。智能回收箱需集成实时称重、自动分类、数据追踪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与管理效率。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构建覆盖回收、运输、分拣、处置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与可追溯。如文山州 “供销合作社回收” 小程序通过定位、导航、在线结算等功能,优化回收路径并减少中间环节;
虎哥公司的 “智慧监管一张网” 可实时监控回收数据,为碳汇计算和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三、优化经济模式与产业链延伸
多元化盈利渠道开发
1.
1. 碳交易收益:通过认证再生产品的碳减排量,参与碳市场交易。例如,转转集团累计碳减排 411.3 万吨,未来可通过碳交易进一步提升收益。
2. 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至再生材料生产。如北京装修垃圾处置中心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建材,实现增值利用;厦门分拣中心将低值塑料加工为工业原料,年处理量超 3.5 万吨。
3. 二手交易与以旧换新:结合 “互联网 + 二手” 模式,拓展二手商品流通。闲鱼平台通过 C2B2C 模式促进闲置物品流转,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 50%。
规模化与集约化运营
鼓励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协议合作整合资源。如云南省文山州通过 “社企联合” 模式,建成州县乡三级回收网络,覆盖 300 余户机构;
江西省益民再生资源公司通过 “线上商城 + 线下兑换超市” 模式,实现县域回收网点全覆盖。
四、提升用户参与度与环保意识
多层次激励机制
1. 经济激励:采用积分、现金即时结算等方式。如文山州用户订单完成后可即时提现,虎哥公司通过 “环保金” 兑换商品,兑换率达 91.8%。
2. 碳积分体系:将回收行为转化为碳积分,用于兑换商品或享受公共服务优惠。闲鱼通过 “居民碳账户” 激励用户参与,日均副业交易额超千万元。
教育与社区共建
1. 宣传教育: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与科普活动。如进贤县建设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游戏互动、工艺品展示提升居民认知;厦门通过专题培训和指导目录普及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标准。
2. 社区合作:与物业、志愿者联动,建立 “回收驿站” 或 “循环商店”。闲鱼在杭州、上海等地开设循环商店,提供寄卖服务并举办潮玩首发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五、拓展市场需求与行业协同
1.
稳定下游市场渠道
加强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定向供应再生原料。如得力集团采购再生砖的碳减排量用于生产 “零碳笔”,中国太保开发碳保险产品,形成供需闭环。同时,推动再生材料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扩大市场需求。
行业联盟与技术共享
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避免恶性竞争。如云南省推行 “六统一” 服务规范,提升行业形象;转转集团与高校合作研发质检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化。
鼓励企业共享技术与数据,降低中小回收企业的技术应用门槛。
六、应对挑战与长期规划
破解低附加值资源回收难题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化学回收、机械法等高效处理技术。如广州市通过化学裂解技术提升废塑料利用率,厦门通过智能化分拣降低低值资源处理成本。
政府可对低附加值资源回收给予专项补贴,弥补企业亏损。
动态调整与持续创新
跟踪市场变化,及时优化商业模式。如闲鱼通过 AI 技术升级交易全链路(智能定价、托管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与交易效率;转转集团探索潮玩新品首发与轻创业生态,拓展业务边界。
结语
“互联网 + 回收” 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政策、技术、经济、社会多方协同。通过碳交易激活经济价值、技术创新提升效率、用户激励形成习惯、产业链延伸稳定市场,
可构建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技术驱动” 的良性循环体系,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助力 “双碳” 目标与循环经济发展。